香Q油亮,醬香滿溢。
關於滷豬腳,我總記得童年時到外婆家,看見外婆坐在小凳子上拿著鑷子專注拔豬腳毛的畫面。婚後才知道按習俗,遇上閏月的年份,出嫁的女兒要準備豬腳麵線為父母增福添壽。雖然婚前從沒料理過豬腳,但我想自己的滷味和焢肉都做得很熟練穩定,滷豬腳應該不會太難,所以幾年前請教了很會燒豬腳的臉友一些注意事項,硬著頭皮就上菜場買豬腳,邊做邊摸索。
在傳統菜場的豬肉攤購買豬腳,有時需要預訂,另外,如果不趕時間且老闆不忙,可請老闆幫忙除毛並剁塊,這樣回家料理較輕鬆。一般來說,每天只進一兩隻豬的小肉攤通常論「支」出售豬腳,但如果能尋得規模較大的豬肉攤,有機會買到已經按前中後段剁開的豬腳。若喜歡吃到肉,要買腿庫,如果腿庫賣完,我會補幾顆豬腱子下去滷,雖然腱子肉比較瘦,但滷透了還是非常好吃;而老饕們偏愛的「四點筋」(或稱「四點仔」、「元蹄」)指的是皮多肉少且帶筋的中段;至於腳蹄那一節只有皮,我覺得就是啃個味道。
滷鍋裡噗噗聲響彷彿美味指數節節上升的證明!滷透卻不過頭的豬腳,香Q油亮又黏嘴,空口吃已經很夠味,重口味的人,可取一點滷汁當基底,加些切碎的蒜末和香菜梗,倒點醬油膏攪勻並略微燒滾,便是絕妙蘸醬。之前炒的辣椒醬還剩一點,拿來蘸也超棒。
既然大費周章開滷鍋,順便滷些副產品是一定要的啦!滷豬腳時我會順便滷蛋、花生、筍乾以及油豆腐,喔對了,差點忘了豬皮,QQ的豬皮可真好吃啊!
無論是否閏年聊表孝心,或者單純滿足口腹之欲,花點時間滷一鍋噴香黏Q的豬腳,看一家大小吃的笑嘻嘻,一切就值了。本篇分享的食譜是集結過去這些年先後滷製豬腳的經驗,同時根據家人喜好做了幾次修改與調整後的做法,希望也合大家的口味。
材料
不帶腿庫的豬後腳一隻(剁8塊左右)
蔥3~4支約50g(也可用蒜苗2支代替)
薑片30g
蒜30g
辣椒1~2根
香菜適量
手工麵線1把(偏鹹大量水煮,祝壽用則不剪斷麵線,以示福壽綿長)
調味料
香料甜醬油200c.c.(八角2個、草果1個敲碎、桂皮1個、月桂葉與甘草各1片、冰糖60g、醬油1杯約240c.c.)
紹興酒120~150c.c.
麥芽糖適量
醬油膏適量
說明:如果想省略燒製香料甜醬油的程序,可用滷包與醬油膏來代替。
步驟
1. 處理豬腳:以拔毛夾仔細拔除殘留在皮上的細毛,特別是蹄的部分最容易藏細毛。接著用菜刀輕輕刮除表皮角質,大致沖洗後放入燒開的清水中,汆煮至皮肉變色後取出,先用冷水洗掉附著在豬腳上的雜質,再浸入冰塊水,整鍋收冷藏降溫使皮Q。料理前取出瀝乾備用。
2. 熬製香料甜醬油:將調味料裡列出的香料甜醬油所需材料放入小鍋中熬煮,至醬油出現濃稠感,總量從240c.c.—>200c.c.左右,離火放涼。
3. 處理辛香料:蔥洗淨去根部後綁成一束,薑刷洗乾淨後切片,蒜頭去皮後壓碎,辣椒洗淨。
4. 炒糖色:炒鍋裡撒一層冰糖,小火加熱使糖溶解,放入瀝乾的豬腳拌炒,使外皮上色。如果不在意成品的顏色,想省略炒糖色的步驟也可以,鍋裡直接放點油將豬腳外皮煎得有點酥酥的。
5. 滷製:另取深鍋,以少許油小火爆香薑片、蔥、蒜和辣椒,飄出香味後加入豬腳拌炒,加入調香料甜醬油與紹興酒,並注水至漫過豬腳。中大火燒開後改小火,撈去湯面浮沫後試鹹淡,不夠鹹加醬油膏,偏鹹則加點清水與麥芽膏(或冰糖)。最後加蓋慢燉,約2~3小時至豬腳軟透(所需時間將依每塊豬腳的體積以及個人喜好口感而異)。
6. 入味:熄火後直接留置在瓦斯爐上一晚,隔天食用前復熱即可。
7. 組合:燒開大量水將手工麵線煮軟,撈起後與加熱好的滷汁拌勻,分裝小碗或將所有麵線以大深盤盛裝,再放上豬腳與其他配料,淋些滷汁、撒上香菜便成。
滷製配料時機:
A. 白煮蛋或豬皮:步驟5,在滷鍋第一次煮開後放入白煮蛋/豬皮一起慢燉,連同豬腳放涼一晚,復熱後取出,刷抹香油,顏色會變得比較沉而好看。
B. 花生:如果是小市場買到的已經煮過的熟軟花生,則與A.相同處置;若是生的新鮮花生,則汆煮後,與生豬腳一起滷製。
C. 板豆腐或白豆干:因黃豆製品容易餿壞,建議最好等豬腳吃完,用剩的滷汁來滷泡。
D. 筍乾:筍乾切段(大拇指長度),放入滾水中煮軟同時去除部分酸氣,瀝掉水分,重新注水漫過,放入電鍋蒸軟(外鍋放2杯水),取出後擠乾水分,加入滷汁漫過,加蓋以小火煮開,最好泡一晚使入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