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哪一派?
雖然自認是「洋肚子」,但這趟希臘義大利53天之旅的後段,我們夫妻倆也開始想念亞洲味、家鄉味,返台的前幾天默默擬起想吃想做的菜。
除了小姑貼心準備的冷凍包(加熱就能開動的牛肉麵、越南米線等),我們也快閃了菜場一下,趁收市前買了些生鮮食材,回家到今天已經第五天,陸續做了蒜泥白肉、蔥燒排骨、蛋沙拉(早餐夾吐司)、蝦皮炒大黃瓜、涼拌雲耳、拍黃瓜(蒜醋汁)以及番茄炒蛋。沒錯都是些家常菜,大家一定能理解,就是這些家常味最耐吃、最令人想念。
說到番茄炒蛋,印象中前陣子網路上好像有人拍影片討論做法,時間有點久,影片內容不太記得,對於很多所謂名廚的小撇步,如果不能用科學理解,基本上我只當綜藝節目效果看待。就像平凡普遍到不行的番茄炒蛋,可說是所有便當菜(自助餐)的基本菜色,烹調版本之多,恐怕不只各家略異,即便同一掌廚者,也可能每次燒都有些小變化,例如──
先炒蛋還是先炒番茄?
綠紅相間的黑柿番茄還是大紅牛番茄?
番茄削不削皮?
放不放蒜頭?
加不加番茄醬?
要不要打薄芡?
我常做的版本:先炒蛋再炒番茄,番茄種類不限(煮婦無法常常下山採買,冰箱裡有甚麼用甚麼),但番茄會削皮,也會放蒜頭,切末切片不一定,有時剛好要調蒜蓉醬油用了壓泥器,就放蒜泥(爆香要注意火候,蒜泥易焦),喜歡有湯汁拌飯,所以高湯或清水會多放一些,但不打芡,只要把番茄大致燒化,也會有一些湯汁濃稠的效果。
材料
蛋4~5顆,去殼後淨重約250g左右
番茄2~3顆,約300g左右
蒜頭3~5瓣,約10~15g
青蔥3~5瓣,約10~15g
無鹽高湯或清水150c.c.
調味料
鹽巴1/2小匙(如果有放番茄醬,鹽巴定要減量)
糖1/4小匙(可放可不放)
步驟
1. 蒜仁切片或末、青蔥切小斜段(蔥白蔥綠分開)、番茄削皮後切塊(刻意切得大小不均);蛋打散備用。
2. 鍋裡放油燒熱,倒入蛋汁,搖鍋使蛋汁均勻受熱,先凝固的部分往中間推,再搖鍋使其於蛋液補上空出的鍋面,重複幾次使蛋約六七分凝固狀態,倒出備用。
3. 鍋中補點油,下蔥白與蒜,中小火炒香。
4. 放番茄略炒,加入高湯,轉中大火將番茄燒軟到較小的果肉接近化掉的狀態。
5. 下調味料、步驟2的半熟蛋與蔥綠,適時補點高湯。
我很喜歡番茄炒蛋拌白飯,所以高湯都會多放點。突然想起多年前在北京居遊,某天經過胡同裡的一個小館子,裏頭賣的拌麵有許多「澆頭」(主料),其中一種就是「西紅柿炒蛋」(大陸稱番茄為「西紅柿」)。
美味一點訣
1. 在番茄便宜的時候,我會多買一點,削皮切塊後放入密封盒或夾鏈袋冷凍保存(最好分幾份,煮多少就拿多少出來退凍,凍過的番茄果肉也比較容易燒化)。
2. 高湯是準備蒜泥白肉時順得的肉湯,可用清水代替,但如果要用市售高湯,因通常已含鹽分,調味時要少放鹽巴甚至不放。
3. 熄火前放蔥綠拌炒,去生味即可起鍋以保持綠色。
4. 大部分的湯最好趁熱喝,但像番茄蛋花(豆腐)湯放涼了也好喝,所以夏天還滿常做這湯。
歡迎大家留言分享自己的「番茄炒蛋」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