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顆疊好的黃色芭樂......是很久很久以前的兒時記憶。



我在西門町出生的,在漢口街住過幾年,記憶中爸媽和阿嬤都忙著賺錢,白天幾乎是阿公在帶我。現在回想起來,印象最深刻大概就是阿公牽著我去戲院附近亂逛,走累了就坐在戲院門口看人來人往。戲院門口總有些小攤商販賣醃漬水果、燒酒螺等等適合看戲時吃的小零嘴。其中就屬賣甘草芭樂的老闆最忙了,什麼時候看他都在重複這個動作--舀起梅粉水淋在一顆顆已經變成土黃色的芭樂上。


說到醃漬水果,推想最初的發想應該是解決水果太酸澀的問題。但隨著農業技術的改良,市面上能買到的水果幾乎很甜了(有的還甜到不像話),加上長大後能選擇的零食已經太多,這一個古早味不知不覺地就從生活中淡去。長大後發現不少商家為了節省成本,使用人工合成的"甘草糖"醃漬(我超不喜歡人工甘味劑在舌頭裡留下的那種很假很不舒服的感覺),外頭賣的醃漬水果可說是謝絕往來。若不是前幾天網友留言問甘草芭樂的做法,我都快忘了這個藏在記憶深處的酸甜滋味呢。


早年的土芭樂大約就男生拳頭大小,拿來醃漬的又特別再挑小一號、更青澀的。我在家裡這邊的市場找了幾回都沒找著土芭樂,所以還是買體型較圓的小芭樂來做(圖右),看外型應該是泰國芭樂(圖左)的迷你版。對了,大家知道挑芭樂要挑皮色偏白且較光滑才甜嗎?偏綠且凹凸的通常甜度低、硬度高,吃起來是脆脆的。



材料:
3顆掌心大小的芭樂(容易醃)。



醃料:
甘草片2片、甘草粉5g、梅子粉3包約15g、實際操作的時候我覺得味道不夠"梅",所以又加了酸梅2顆。
說明:甘草粉與梅子粉均可在中藥行零買,但因為中藥行老闆說梅子粉剛賣光還沒進貨,我買芭樂的時候就請水果攤老闆附上(平時我買芭樂是不要梅子粉的),這種梅子粉已經加了鹽巴和糖粉。



做法:
1. 鍋裡放750c.c.的水,加入鹽巴1大匙約15g與甘草片燒開,將洗乾淨、挖去頭尾的芭樂放入水煮,因水有浮力,記得給芭樂翻身唷。
實際上鹽水的份量會因為鍋子大小、深淺而有差異,原則上以能漫過芭樂最好,大家注意鹽與水比例即可。



2. 等到芭樂整個表皮呈土黃色,蓋上鍋蓋,熄火。讓芭樂浸在熱的甘草水中10分鐘左右(時間長短會影響芭樂的軟硬度,請大家依自己喜歡的口感來調整)。



挑起水煮好的芭樂,放涼。



等芭樂涼的時間就來做醃汁吧,把醃料和煮過芭樂的水(約300c.c.)調在一起,可以放鍋裡,但直接放在塑膠袋裡能少調一些醃料(大家知道我現在力行勤儉生活的原因,就不囉唆了),也比較省冰箱空間。



嘗嘗調好的醃汁,我覺得味道稍淡,就翻出家裡那包地雷牌鹹死人不償命的酸梅,丟兩粒進去。



等芭樂涼了就再度進行下水儀式。



把口封好,送冷藏室冰上半天就行。



吃的時候切片,外層有酸甜味,內層還有芭樂淡淡清香。有些店家會挖去籽籽讓芭樂看起來清爽乾淨,不過我覺得這樣是有點可惜、美味也差了一點(芭樂味變弱)。另外,魚桑說他以前吃的甘草芭樂是沒有煮過的,比較脆,所以我想甘草芭樂應該不只一種做法才是,歡迎大家留言補充。



[後記]
前幾天帶婆婆和魚小姑去侯硐,帶著醃芭樂讓大家在路上吃。魚小姑說酪梨壽司最近就貼了一篇甘草芭樂的製作,我把連結放在這裡,大家也去看看吧:
http://www.cwyuni.tw/blog/post/29012543


網友試做--
Tina的就愛這一味,自家醃芭樂(按此看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多利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