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中秋雙十連假因適逢堂姐自美返台,便選擇了平溪線大華至三貂嶺這段3.5公里的鐵支路,作為賞景兼聊天的路線。

從台北開車走106縣道經平溪抵十分轉台二丙省道雙溪往侯硐,一個多小時即抵達侯硐站,先在站前老麵店點了陽春豬油拌麵餵飽沒吃早餐的老婆,消彌了可能上升的火氣後,為了預視(preview)今日鐵道暴走路段,一行三人跳上1142往菁桐的復興號冷氣柴油車前往大華站。與大學時代搭乘的可開窗藍色平快車廂相較,自強號塗裝的車廂跑在青青的山綠綠的水中,總感覺少了一份懷舊味。時速30多公里的火車,每當進山洞前或看到行人時即鳴笛警告,不出十來分鐘,火車已通過一座鐵橋與四五座山洞,抵達有月台但無人管理的大華站。



由於平溪線車站外多數路段均為單軌,透過網路下載的PDA版火車時刻表,我們確認再確認雙向班車最快經過時間,以避免在鐵橋或山洞路段與火車狹路相逢,至於沿途的警示牌,我們就和在地的阿婆一樣,選擇視而不見了。






從大華站往三貂嶺方向步行約15分鐘,即可在鐵道左側的基隆河谷看到中學教科書提及的壺穴景觀,以及民國七十五年瑞芳高工為兩名溺斃學生所立的紀念碑。二十多年來,望著奪去自己生命的深綠河谷與漩渦,還有來往的遊客與釣客,這兩尊雕像如有知覺,心情恐怕難以形容。







看著被溪水夾帶的砂石侵蝕切割成波浪或孔狀的砂岩,水面下的漩渦力量已經不言可喻。



除了一座長約300公尺步行約五分鐘的山洞伸手不見五指外,其餘都屬袖珍型山洞。由於時間計算精準,所以聞不到列車經過山洞後的柴油味,舊時開放式車廂廁所沿途留下的屎尿味與白色衛生紙殘渣亦不復見。



基隆河谷到了這段鐵橋,因有支流來會,感覺較為開闊,鐵道旁每隔不到10公尺就有避車用鐵製平台,可供工程人員與行人躲避來車,只要不驚惶失措忘記躲避或失足踏空,危險性應可控制。



鐵軌上已鋪設木板供人行走。





鐵道旁不知名的娟秀瀑布,水量不多卻清麗可人。



和瑞芳八堵以下乃至圓山飯店的截彎取直後的醜陋水泥大排相比,基隆河的這個彎轉的真美!



算準時間,捕捉火車出洞的瞬間。



回到三貂嶺車站,因距下班回侯硐的車還有近一小時,算算2.54公里不算長的站距與等待時間,乾脆繼續走向侯硐,不過這段路因有宜蘭線對號快車雙向雙軌往來,加上國慶連假加開班車不在既定班表內,自然得繃緊神經防止意外發生。



鐵道兩旁沿河建築的民家



就在快到侯硐站的路旁水溝裡,意外發現了水草缸造景常用的鹿角苔、墨絲與矮珍珠,還有不少的黑殼蝦與沼蝦,一時手癢,又趴在路旁採集了少量陰性水草墨絲,而一旁的老婆則彷彿坐著多啦A夢的時光機回到過去,親眼目睹學生時代不讀書趴趴走的我......。

旅途的最後,黑色巨大的瑞三礦業廢棄選煤場再度映入眼簾(網路資料顯示全盛時期產煤量為全台的1/7),旁邊橫跨基隆河上的運煤橋,負責將河對岸礦坑開採出來的煤礦經由機關車運至選煤場中,再由工人洗煤選煤(與礦坑內相反,大多數為女工),廢水則直接排進基隆河(也是早年基隆河水烏黑的原因之一),選好的煤再透過鐵路直接運至港口輸出賺取外匯。

後來隨著煤礦逐漸枯竭,開採深度日增,加上煤價低迷利潤日薄,資方工安又常未能落實,民國七十年代初期陸續發生了好幾次死傷慘重的礦災後,這些關於煤礦的新聞就逐漸從媒體淡出,或許台灣煤礦業也從那時起加速走進歷史。儘管如此,當時三家電視台的新聞快報中礦坑口家屬的焦急憂戚的表情與生命的消失感,仍清楚地停留在我的小學記憶中。

台北縣政府雖預計要在選煤場原址成立的煤礦博物館,不過似乎喊了多年但聞樓梯響,選煤場邊新建的兩棟不知用途的新式平房,來了幾次都大門緊閉且內部空空如也。而選煤場因有多處坍塌已成危險建物,故四周已圍上鐵網禁止進入,然因無人積極管理,仍有許多遊客冒險進入場區探險,或拍攝任意棄置的鏽蝕機器與台車,場外亦未見導覽解說牌,白白喪失大好的教育功能。

平心而論,與位於金瓜石的金礦博物館相較,侯硐因腹地狹小,聯外交通以鐵路為主,運量與時刻表的雙重限制,加上沒有知名電影來此拍攝與九份的夜市街滿足普羅觀光客口腹之慾,成立煤礦博物館恐怕只能吸引小眾族群,給該區帶來的商業利益有限。未來應該較適宜結合平溪線鐵路成為帶狀鐵道遊景點,以與公路單點遊的金九地區做區隔。

他日有空,再重回此地遊覽神社遺址順登金字碑古道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多利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