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烏龍麵(うどん,Udon,發音屋東)是唐朝時傳入日本的,不管是不是真的,反正什麼東西傳到講求細瑣的日本人手裡,一定會被日本化,例如洋菓子、咖哩......


烏龍麵也是一樣,記得幾年前家裡還有第四台的時候,時不時可收看到日本美食節目介紹烏龍麵,聽師傅們講起烏龍麵製作的神情和腳踩烏龍麵糰的模樣,誰還敢輕忽這素白麵條呢?


這幾年台灣也出現了幾家標榜老闆從日本學藝回來的烏龍麵專賣店,很夯,平常日子不訂位也吃不到。不過有趣的是,翻開菜單,幾乎沒看過炒烏龍麵這一項。可是喔,要問起父執輩喜歡吃哪些日本料理,熟食類的答案一定有歐姆萊斯(Omelet  rice,蛋包飯)、炒烏龍麵,後來我發現這些有提供炒烏龍麵的店家,和一般日本料理店不一樣,前者的台味很濃,供應的菜色與後者相比,份量豪邁但質感不精緻,價錢也比較便宜,比較像是吃粗飽的和風料理店(所謂什麼風料理店,就是指有該國的飲食特色,但菜色的呈現已在地化了,不夠正統)。


而且印象中幾次日本旅遊,也從未看過炒烏龍麵(或許是我拜訪的店家不夠多)。會不會炒烏龍麵這件事在日本已經不流行了?還是徹頭徹尾在日本根本沒有炒烏龍麵這件事,完全是台籍師傅根據國人飲食喜好而變化出來的呢(歡迎日本通或美食家指點一二)?


無論如何,炒烏龍麵還真是老少都喜歡,麵條順口、菜料豐富,家裡臨時來了客人,或不想煮一桌菜,翻翻冰箱剩料,東湊西拼,也能端出一大盤豐儉由人的好味炒烏龍麵。


2人份材料
洋蔥100g、青蔥1根約15g、肉絲50g、魚漿類製品50g(魚板、鱘味棒、甜不辣等等)、菇類100g、高麗菜100g、烏龍麵400g、辣椒1根(可省)。
說明:各項配料用量可依個人方便、喜好或當餐的其他配菜調整。


調味
白胡椒粉少許、鰹魚醬油3大匙、味霖1大匙、清水半杯約120c.c.左右。
說明:若捨棄鰹魚醬油和味霖,改用一般醬油(較鹹,份量減少)與砂糖,不是不可以,但整體調味就離和風更遠了。


做法
1. 洋蔥和青蔥切絲、菇類洗淨、高麗菜去淨切絲、魚板切絲、辣椒切斜片。
(若無洋蔥,改用青蔥3根代替。)



2. 炒鍋裡放1大匙油,小火爆香洋蔥絲(或蔥白)至軟,轉中火下肉絲爆炒。
3. 續下魚板、高麗菜與菇類翻炒,下調味燒開。
4. 下烏龍麵條,湯汁的熱氣會讓麵條慢慢變軟、散開,再用筷子撥散,讓湯汁漫過麵條。
5. 麵條差不多軟時,放辣椒與蔥綠拌炒,試鹹淡,如果湯汁快燒乾,加點水,炒烏龍麵要帶點湯汁,吃起來才估溜~
說明:市售烏龍麵條已是熟的,無需久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多利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