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思議?!



每次來到糖廠都和大家一樣,一下車就三步併兩步地衝向冰品販賣部。



不同於販賣部的喧鬧,停車場的另一邊卻是一整個安靜。嘴裡咬著清冰棒,魚桑和我開始東繞西繞亂亂走。眼前這片是機具展示,不過找不到解說牌,不知道這機具要怎麼用。



走著走著忽然被有趣的標語給吸引住了:「農工運管一致對抗它」?大家猜一猜,要抵抗什麼?答案就在下一張圖片 --



看出來了嗎?「泥砂、石頭大量進,機器生大病」。對了,製糖第一件事就是要想辦法消除甘蔗上的泥沙。



再往前走,製糖的廠房就在眼前。



雖然我不清楚所有的製糖設備,但大概可以猜出來首先要將甘蔗送上輸送帶。(有興趣的人請逕自連結:製糖過程。)



然後切段(才方便榨汁嘛)。



這是切蔗機的切刀,如果沒有定期保養,還動的了嗎?



信步往前走,接下來眼前的蕭瑟頹圮好不真實。



巨型油槽(??)是為了供應鍋爐運轉的需要吧。



沒遮沒掩、荒廢在一旁的海龍(滅火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不管是修理室、蔗渣雨棚或發電室,時間早已在這裡靜止。



所有的設備,不再運轉,也不再需要養護。



碩大的儲槽,如今唯一的功能就是成為麻雀或斑鳩的暫時歇腳處。



這隘子,其實像碗公一樣大呢。



仰頭看天,努力想像當年所有機具隆隆作響的景像。 



難道所有的一切都只能任其銹蝕?



就彷彿偶然在輸送槽上落地生根的龍葵才是這片工場的唯一生機。



從日據時代開始製糖(民國二年,當時稱大和工場),廠裡的設備日以繼夜地運轉。根據台糖官網資料,民國41年至53年間,臺灣砂糖出口值始終佔外銷品第一位,最高時曾佔全部外匯收入的百分之七十四。不但促進了當時的農村繁榮,也奠定臺灣工業發展的根基,然而在工資調漲與開放WTO的雙重影響下,產值相對來說過低,於是在民國91年4月2日生產最後一包糖後,做工了80年的機具們,就此退休。更完整的介紹請看花蓮糖廠官網。 


從下圖可以看出1997年後糖價一路下探,不難理解當時台糖做出停產的決定。可是近年糖價日漸攀升,同時因為油價漲勢不止,大家很努力地在開發生質燃油(biofuel),因此玉米和糖的價值也水漲船高。



一個不產糖的糖廠,老實說,我覺得很不可思議。
想舉手發問: 如果有一天,這裡又可以開始製糖(全球原物料不是一直上漲嗎),那麼這些腐銹的設備,還堪不堪用?



還是想舉手發問:
不再製糖的糖廠還能有的剩餘價值(或說多元化的經營),大概就是台糖官網裡所提到的「富歷史、教育、文化等功能」的觀光糖廠。對多數人來說,到糖廠觀光,想的無非是吃冰這件事,我們也是。上次把我們夫妻吵到買完冰馬上跳上車、加速逃走的賣測速雷達的外包廠商已不復見,但這座搜奇館還是很不可思議地存在糖廠裡。在廠裡散步居然能聽見館裡的小姐扯著喉嚨對麥克風大喊:這是世界級的眼鏡蛇......。除了靜態的糖史館,這不可思議的搜奇館就是台糖想帶給民眾的附加教育功能?(或者能夠收到租金比較實際?)



有沒有這一天,糖廠會再復工?
延伸閱讀:台糖公司在生質酒精的發展策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維多利亞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